【壓縮機網】“2015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工業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工業系統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千方百計穩增長,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工業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2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了當前我國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方面的有關情況。
苗圩表示,2016年工信部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抓創新、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保持工業經濟呈現一個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張峰一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工業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較前些年兩位數增幅回落明顯,但仍在工業運行的合理區間。
苗圩指出,當前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截至去年,q*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于整體經濟增速,我國出口也由此大幅度下滑。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還比上一年增長20.3%,2012年就跌到了7.9%,之后一直下跌。
從國內情況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長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從結構調整看,由于營改增擴大范圍,原先工業內部的一些業務逐漸外化到工業企業之外,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采購等,逐步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也是社會分工變化的結果。
再從工業運行情況看,2015年四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6.3%、5.9%和5.9%,季度波動幅度不超過0.5個百分點。從區域來看,19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根據分析,下滑較大的省份基本上是能源、資源、重化工業占比較大的省份。
與此同時,當前有利于工業發展的積極因素也正在聚集。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創新融合推動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信息消費迅速擴大,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業態已經成為發展的新引擎。此外,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帶來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總之,2015年是近年來形勢比較嚴峻的一年,但我國頂住下行壓力保持了工業平穩運行。
著重抓好五方面工作
苗圩強調指出,工業穩,經濟就能穩;工業強,國家就能強。去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去年以來,國務院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政策措施。近期工信部等八個部委又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不斷落實,政策效果不斷顯現,工業持續下行的勢頭可以得到遏制。
下一步,工信部將著重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加緊編制11個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重要規劃、行動計劃。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這五大領域,推動五大工程。制定《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繼續出臺一批配套政策。隨著工業經濟的情況變化,工信部上報國務院批準以后,及時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全力以赴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按照統一的部署和要求,重點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具體抓幾個方面的工作:制定六大行業分業施策的指導性意見,或者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提升工程。緊緊圍繞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需求,實施一批重大技改項目。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實施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內容的“三品戰略”,引導企業加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綠色建材、鋼結構、鋁型材在各領域擴大使用,實施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計劃。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低效產能退出。對能耗、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的企業,要使其產能依法依規有序退出。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行跨行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堅決停止以任何形式審批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
四是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
五是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去產能是s*要任務
會上,馮飛就供給側改革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指出,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s*要任務。推進“僵尸”企業的退出以及過剩產能有序退出,是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推進的工作。所謂“僵尸”企業,是指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中央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今年初,國務院已經確定這項工作主要是在鋼鐵和煤炭這兩個行業推進,因為這兩個行業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市場化退出的障礙更加明顯,所以在今年1月份,相關部門已經對外公布了這兩個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指導意見。
馮飛指出,在此項工作實施過程當中,總原則是市場倒逼、地方組織、中央支持。而主要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在結構調整當中要妥善處理職工安置工作,因為退出、去產能會涉及到職工的失業問題,所以在“僵尸”企業處置過程當中,強調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的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就是用于解決好職工安置問題。在結構調整當中還會涉及到資產的處置問題,主要還是采取市場化的辦法來處置不良資產。
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總的思路是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即要著眼于完善企業市場化的退出長效機制。第一,地方要停止對“僵尸”企業的授信,銀行也要區別情況,停止續貸。第二,要加強環保、能效、質量、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執法,依法依規來倒逼“僵尸”企業加快退出。第三,基于市場的激勵機制,通過經濟激勵來推動企業有更強烈的兼并重組的意愿。把一些阻礙重組的因素去掉,通過金融財政,甚至簡化行政審批等手段,來創造更好的環境。當前相關部門正在加緊推進方案的制定。
來源:中國工業報
【壓縮機網】“2015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工業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工業系統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千方百計穩增長,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工業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2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了當前我國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方面的有關情況。
苗圩表示,2016年工信部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抓創新、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保持工業經濟呈現一個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張峰一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工業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較前些年兩位數增幅回落明顯,但仍在工業運行的合理區間。
苗圩指出,當前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截至去年,q*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于整體經濟增速,我國出口也由此大幅度下滑。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還比上一年增長20.3%,2012年就跌到了7.9%,之后一直下跌。
從國內情況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長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從結構調整看,由于營改增擴大范圍,原先工業內部的一些業務逐漸外化到工業企業之外,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采購等,逐步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也是社會分工變化的結果。
再從工業運行情況看,2015年四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6.3%、5.9%和5.9%,季度波動幅度不超過0.5個百分點。從區域來看,19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根據分析,下滑較大的省份基本上是能源、資源、重化工業占比較大的省份。
與此同時,當前有利于工業發展的積極因素也正在聚集。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創新融合推動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信息消費迅速擴大,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業態已經成為發展的新引擎。此外,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帶來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總之,2015年是近年來形勢比較嚴峻的一年,但我國頂住下行壓力保持了工業平穩運行。
著重抓好五方面工作
苗圩強調指出,工業穩,經濟就能穩;工業強,國家就能強。去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去年以來,國務院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政策措施。近期工信部等八個部委又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不斷落實,政策效果不斷顯現,工業持續下行的勢頭可以得到遏制。
下一步,工信部將著重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加緊編制11個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重要規劃、行動計劃。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這五大領域,推動五大工程。制定《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繼續出臺一批配套政策。隨著工業經濟的情況變化,工信部上報國務院批準以后,及時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全力以赴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按照統一的部署和要求,重點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具體抓幾個方面的工作:制定六大行業分業施策的指導性意見,或者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提升工程。緊緊圍繞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需求,實施一批重大技改項目。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實施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內容的“三品戰略”,引導企業加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綠色建材、鋼結構、鋁型材在各領域擴大使用,實施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計劃。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低效產能退出。對能耗、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的企業,要使其產能依法依規有序退出。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行跨行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堅決停止以任何形式審批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
四是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
五是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去產能是s*要任務
會上,馮飛就供給側改革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指出,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s*要任務。推進“僵尸”企業的退出以及過剩產能有序退出,是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推進的工作。所謂“僵尸”企業,是指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中央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今年初,國務院已經確定這項工作主要是在鋼鐵和煤炭這兩個行業推進,因為這兩個行業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市場化退出的障礙更加明顯,所以在今年1月份,相關部門已經對外公布了這兩個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指導意見。
馮飛指出,在此項工作實施過程當中,總原則是市場倒逼、地方組織、中央支持。而主要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在結構調整當中要妥善處理職工安置工作,因為退出、去產能會涉及到職工的失業問題,所以在“僵尸”企業處置過程當中,強調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的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就是用于解決好職工安置問題。在結構調整當中還會涉及到資產的處置問題,主要還是采取市場化的辦法來處置不良資產。
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總的思路是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即要著眼于完善企業市場化的退出長效機制。第一,地方要停止對“僵尸”企業的授信,銀行也要區別情況,停止續貸。第二,要加強環保、能效、質量、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執法,依法依規來倒逼“僵尸”企業加快退出。第三,基于市場的激勵機制,通過經濟激勵來推動企業有更強烈的兼并重組的意愿。把一些阻礙重組的因素去掉,通過金融財政,甚至簡化行政審批等手段,來創造更好的環境。當前相關部門正在加緊推進方案的制定。
來源:中國工業報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