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自《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裝備產業高度聚焦,反響熱烈。《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力爭用第一個十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制造肩負重任,2015年堪稱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奮斗元年。
日前,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又推出《〈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路線圖包括10大重點領域,23個重點方向,其中,電力裝備包括2個方向,分別是發電裝備、輸變電裝備。每個重點發展方向都分析和描繪了未來十年的詳細技術路線圖。
值得注意的是,路線圖發布當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指出,路線圖旨在引導廣大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審慎考慮自身條件的基礎上,確定本單位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引導金融機構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從事研發、生產和使用路線圖中所列產品和技術的企業,引導市場資源向國家的戰略重點有效聚集。
與此同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強調,路線圖不是指令企業怎么做,而是指導性的、參考性的;政府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研究提出未來重點領域的技術方向、目標和重點,可以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讓企業少走彎路;這也是政府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的重要措施。
路線圖不同以往之處躍然于目,讓企業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換句話說,路線圖給出了一套不定項選擇題,而不再是過往的命題式作文,這種轉變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的實效性舉措。
當然,技術進步是必選題。近年來,我國能源裝備產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核電、燃氣輪機、特高壓輸變電、天然氣長輸管道、大型LNG等重點領域的關鍵設備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優勢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然而,產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則是實現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但同時,技術路線又是多選題。裝備制造業曾經經歷“黃金十年”的美好,如今面臨“三期疊加”的苦悶,歸根結底,產業刺激政策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政策紅利和現實成效,也順帶著同質競爭、產能結構性過剩等深層次矛盾。如“w*的s*臺套”、“閑置的s*臺套”問題,在政府指令性的撮合下,拿到準生證,但二臺套、三臺套卻難以順產;即使是千呵萬護出來的s*臺套,投產后有不少也只能做備用設備,遺憾地充當“備胎”。
提升整體創新能力,政策要出力不出工,讓市場做裁判,企業做裁縫。下一步,路線圖更要考慮市場和技術的變化,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將發展趨勢、目標、重點、應用示范、戰略支撐與保障等z*新研究成果公之于眾。
制造強國大幕已經拉開,不再有指令性的“趕鴨子上架”,也不出現政策性的“牽繩子放羊”,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真正主體,讓政策成為服務的真正主體,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真正決策和實施主體,中國制造勢必完成第一個十年目標。
【壓縮機網】自《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裝備產業高度聚焦,反響熱烈。《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力爭用第一個十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制造肩負重任,2015年堪稱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奮斗元年。
日前,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又推出《〈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路線圖包括10大重點領域,23個重點方向,其中,電力裝備包括2個方向,分別是發電裝備、輸變電裝備。每個重點發展方向都分析和描繪了未來十年的詳細技術路線圖。
值得注意的是,路線圖發布當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指出,路線圖旨在引導廣大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審慎考慮自身條件的基礎上,確定本單位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引導金融機構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從事研發、生產和使用路線圖中所列產品和技術的企業,引導市場資源向國家的戰略重點有效聚集。
與此同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強調,路線圖不是指令企業怎么做,而是指導性的、參考性的;政府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研究提出未來重點領域的技術方向、目標和重點,可以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讓企業少走彎路;這也是政府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的重要措施。
路線圖不同以往之處躍然于目,讓企業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換句話說,路線圖給出了一套不定項選擇題,而不再是過往的命題式作文,這種轉變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的實效性舉措。
當然,技術進步是必選題。近年來,我國能源裝備產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核電、燃氣輪機、特高壓輸變電、天然氣長輸管道、大型LNG等重點領域的關鍵設備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優勢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然而,產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則是實現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但同時,技術路線又是多選題。裝備制造業曾經經歷“黃金十年”的美好,如今面臨“三期疊加”的苦悶,歸根結底,產業刺激政策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政策紅利和現實成效,也順帶著同質競爭、產能結構性過剩等深層次矛盾。如“w*的s*臺套”、“閑置的s*臺套”問題,在政府指令性的撮合下,拿到準生證,但二臺套、三臺套卻難以順產;即使是千呵萬護出來的s*臺套,投產后有不少也只能做備用設備,遺憾地充當“備胎”。
提升整體創新能力,政策要出力不出工,讓市場做裁判,企業做裁縫。下一步,路線圖更要考慮市場和技術的變化,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將發展趨勢、目標、重點、應用示范、戰略支撐與保障等z*新研究成果公之于眾。
制造強國大幕已經拉開,不再有指令性的“趕鴨子上架”,也不出現政策性的“牽繩子放羊”,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真正主體,讓政策成為服務的真正主體,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真正決策和實施主體,中國制造勢必完成第一個十年目標。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