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中國制造業和工業為了盡快擺脫基礎薄弱這一短板、走向工業強國,由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質檢總局于今年3月28日啟動了《工業強基戰略研究》。據官方消息,該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研究組由路甬祥、周濟兩位院長為組長,蘇波、支樹平為副組長。
據了解,“工業強基戰略研究”咨詢項目,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提議并委托中國工程院組織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研究項目,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另一重大咨詢研究項目“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工業基礎的內涵及構成
工業基礎是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技術和技術基礎設施、標準和規范、人才。
當前應特別強調和突出的薄弱環節是“四基”,技術基礎是基礎技術和設施+標準和規范。
1.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指組成工業制成品、具有一定功能、不可分拆的基礎性基本單元。
2.基礎材料:指工業制成品自身及其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支撐和關鍵材料。
3.基礎工藝:指生產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z*終使之成為制成品的方法與過程?;A工藝是指工業產品過程中量大面廣、通用性強的生產工藝。
4.技術基礎:產業技術基礎是指工業與技術協同發展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與創新環境。重點是質量技術基礎和共性技術創新體系。
“四基”內涵豐富、涉及范圍廣,為了聚焦突破的重點,研究工作按照四個原則確定研究重點:1.大量進口,“卡脖子”的產品和技術;2.特種、專用、關鍵的產品和技術;3.影響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必須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產品和技術;4.單靠市場不能解決,需要政府出手安排解決的產品和技術;研究工作聚集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重要技術基礎。
二、為什么現在要強調加強工業基礎
1.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令人擔憂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產業技術基礎包括標準、質量、檢測、認證、研發平臺和服務平臺等)發展嚴重滯后,已成為我國工業走向強國的z*大短板。
2.“四基”發展滯后是導致工業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依賴國外導致進口價格越來越高,而交貨期卻沒有保證,不僅增加了整機的成本,而且屢現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產業自主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相當一部分整機企業淪為典型的“組裝工廠”,也成為競爭對手制約我國發展的手段之一。
3.零部件/元器件的質量不高影響了主機質量
軍用飛機傳動齒輪壽命800小時,民用飛機傳動齒輪壽命600小時,僅為美國的13%和6%,這導致飛機返修次數過多,國防安全保障能力較差。
4.“四基”發展滯后使整機自主創新無”基”而終
如計算機、移動通信整機的升級換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元器件水平的提升,目前,智能終端芯片、操作系統基本由國外掌控。光纖光纜生產所需的四氯化硅等關鍵材料依然嚴重依賴歐洲和日本企業,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只能淪為組裝加工,或者進行簡單的應用創新。
5.解決“四基”發展滯后的頑癥必須用重典
第一,造成“四基”滯后的原因是關鍵基礎零部和元器件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難度大,必須解決數字化集成化的結構設計技術和快速強化試驗技術,必須解決微納制造、單晶鑄造、重型鍛壓、清潔熱處理、超精密加工等關鍵制造技術及多種特種專用材料。這些問題單靠市場、單靠企業、單靠國家的現行政策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二,“四基”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薄、積累慢,用于研究開發和技改的投入嚴重不足,而面對的國外競爭對手多為著名大公司,他們的產品已占據甚至壟斷了國際及我國的高端市場,已形成了國內主機企業的“進口依賴癥”,國內“四基”企業要奪回用戶的信任、擠占高端市場難上加難。
第三,政府主管部門和主機生產企業重主機輕基礎零部件的傾向已存在多年,積累的問題多、欠賬多,不出組合拳難以見效。
第四,缺乏科學、有效、系統的發展“四基”的戰略、路線圖、政策和持續的經費支持,對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及解決的難度缺乏充分的認識。
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用重點。
三、工業發達國家提升工業基礎的經驗借鑒。
1.日本:十分重視“建立能使日本經濟自立的工業基礎”。用法律與法規手段提升工業基礎。
2.德國:以質量帶動工業發展。重視應用性技術研究。十分重視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3.美國:根據產業需求建立共性技術研究機構。“質量振興”助推美國重返世界第一。
四、發展“四基”的指導方針
16字發展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本、產需結合、重點突破
創新驅動:要著力解決影響基礎產品性能、質量和穩定性的關鍵技術,加強行業公共研發與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適合“四基”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質量為本:要制定促進質量升級的政策,創新質量管理體制,加快質量法治建設,完善質量激勵考核機制,夯實標準、計量、檢測和認證等質量技術基礎。
產需結合::堅持”四基”企業與用戶企業相結合,推動產業發展與應用良性互動,形成合作研發、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重點突破: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為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帶動作用強的工業“四基”項目,實現點的突破。
五、“四基”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立起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專業化、大批量的工業基礎,高端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的40%實現自主化。到2025年,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70%的高端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化,部分國際領先。
六、“四基”發展技術路線
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主線、專業化為方向、以標準化為基礎。
七、強化工業基礎的優先行動計劃
優先行動1: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實施“一條龍”推進策略,采取協同創新模式,按專業化、大批量的原則組織生產。
目標:到2020年,50種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本滿足率先實現又大又強的6大優勢產業: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裝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的需求;到2025年,100種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實現自主化,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并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使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的整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優先行動2:開發關鍵基礎材料并實現產業化:重點開發100種標志性關鍵基礎材料。
目標:到2020年,掌握大量關鍵材料的核心技術,實現關鍵材料的批量生產,自給率達到70%,基本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國家安全等領域的需求;到2025年,材料產業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絕大部分關鍵材料自主化,基本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優先行動3:開發先進基礎工藝:實施工藝與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同步推進,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加強企業工藝管理。
目標:到2020年,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使我國基礎工藝的整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部分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優先行動4:夯實質量技術基礎:實施技術標準體系創新工程,實施計量創新力提升計劃,實施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實施認證認可服務平臺建設專項
優先行動5: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及“四基”技術創新平臺:統籌部署,建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基地;整合資源,著力加強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支撐系統建設;分步實施,建設50家“四基”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
目標:到2020年,圍繞“四基”重點行業的發展,建成50家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到2025年, 建成完善的工業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建成100家“四基”重點行業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
優先行動6:培育專精特企業群體:培養百強“專精特”企業,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積極穩妥地推行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和綠色制造。
目標:到2020年,在“四基”領域細分行業中,培育3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專精特”企業,其中10家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到2025年,在“四基”領域細分行業中,培育10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專精特”企業,進入國際同行前三名。
優先行動7: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集群品牌,建立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集群配套能力,建立集群產業聯盟。
目標:到2020年,培育以軸承、齒輪、液壓元件、光電元器件為代表的1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各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到2025年,建成20個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銷售收入超過800億元的產業集群。
八、保障措施
將工業強基戰略提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設立工業強基專項基金、調整稅收政策。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促進國際合作、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
【壓縮機網】中國制造業和工業為了盡快擺脫基礎薄弱這一短板、走向工業強國,由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質檢總局于今年3月28日啟動了《工業強基戰略研究》。據官方消息,該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研究組由路甬祥、周濟兩位院長為組長,蘇波、支樹平為副組長。
據了解,“工業強基戰略研究”咨詢項目,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提議并委托中國工程院組織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研究項目,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另一重大咨詢研究項目“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工業基礎的內涵及構成
工業基礎是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技術和技術基礎設施、標準和規范、人才。
當前應特別強調和突出的薄弱環節是“四基”,技術基礎是基礎技術和設施+標準和規范。
1.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指組成工業制成品、具有一定功能、不可分拆的基礎性基本單元。
2.基礎材料:指工業制成品自身及其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支撐和關鍵材料。
3.基礎工藝:指生產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z*終使之成為制成品的方法與過程?;A工藝是指工業產品過程中量大面廣、通用性強的生產工藝。
4.技術基礎:產業技術基礎是指工業與技術協同發展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與創新環境。重點是質量技術基礎和共性技術創新體系。
“四基”內涵豐富、涉及范圍廣,為了聚焦突破的重點,研究工作按照四個原則確定研究重點:1.大量進口,“卡脖子”的產品和技術;2.特種、專用、關鍵的產品和技術;3.影響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必須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產品和技術;4.單靠市場不能解決,需要政府出手安排解決的產品和技術;研究工作聚集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重要技術基礎。
二、為什么現在要強調加強工業基礎
1.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令人擔憂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產業技術基礎包括標準、質量、檢測、認證、研發平臺和服務平臺等)發展嚴重滯后,已成為我國工業走向強國的z*大短板。
2.“四基”發展滯后是導致工業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依賴國外導致進口價格越來越高,而交貨期卻沒有保證,不僅增加了整機的成本,而且屢現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產業自主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相當一部分整機企業淪為典型的“組裝工廠”,也成為競爭對手制約我國發展的手段之一。
3.零部件/元器件的質量不高影響了主機質量
軍用飛機傳動齒輪壽命800小時,民用飛機傳動齒輪壽命600小時,僅為美國的13%和6%,這導致飛機返修次數過多,國防安全保障能力較差。
4.“四基”發展滯后使整機自主創新無”基”而終
如計算機、移動通信整機的升級換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元器件水平的提升,目前,智能終端芯片、操作系統基本由國外掌控。光纖光纜生產所需的四氯化硅等關鍵材料依然嚴重依賴歐洲和日本企業,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只能淪為組裝加工,或者進行簡單的應用創新。
5.解決“四基”發展滯后的頑癥必須用重典
第一,造成“四基”滯后的原因是關鍵基礎零部和元器件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難度大,必須解決數字化集成化的結構設計技術和快速強化試驗技術,必須解決微納制造、單晶鑄造、重型鍛壓、清潔熱處理、超精密加工等關鍵制造技術及多種特種專用材料。這些問題單靠市場、單靠企業、單靠國家的現行政策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二,“四基”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薄、積累慢,用于研究開發和技改的投入嚴重不足,而面對的國外競爭對手多為著名大公司,他們的產品已占據甚至壟斷了國際及我國的高端市場,已形成了國內主機企業的“進口依賴癥”,國內“四基”企業要奪回用戶的信任、擠占高端市場難上加難。
第三,政府主管部門和主機生產企業重主機輕基礎零部件的傾向已存在多年,積累的問題多、欠賬多,不出組合拳難以見效。
第四,缺乏科學、有效、系統的發展“四基”的戰略、路線圖、政策和持續的經費支持,對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及解決的難度缺乏充分的認識。
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用重點。
三、工業發達國家提升工業基礎的經驗借鑒。
1.日本:十分重視“建立能使日本經濟自立的工業基礎”。用法律與法規手段提升工業基礎。
2.德國:以質量帶動工業發展。重視應用性技術研究。十分重視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3.美國:根據產業需求建立共性技術研究機構。“質量振興”助推美國重返世界第一。
四、發展“四基”的指導方針
16字發展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本、產需結合、重點突破
創新驅動:要著力解決影響基礎產品性能、質量和穩定性的關鍵技術,加強行業公共研發與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適合“四基”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質量為本:要制定促進質量升級的政策,創新質量管理體制,加快質量法治建設,完善質量激勵考核機制,夯實標準、計量、檢測和認證等質量技術基礎。
產需結合::堅持”四基”企業與用戶企業相結合,推動產業發展與應用良性互動,形成合作研發、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重點突破: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為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帶動作用強的工業“四基”項目,實現點的突破。
五、“四基”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立起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專業化、大批量的工業基礎,高端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的40%實現自主化。到2025年,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70%的高端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化,部分國際領先。
六、“四基”發展技術路線
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主線、專業化為方向、以標準化為基礎。
七、強化工業基礎的優先行動計劃
優先行動1: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實施“一條龍”推進策略,采取協同創新模式,按專業化、大批量的原則組織生產。
目標:到2020年,50種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本滿足率先實現又大又強的6大優勢產業: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裝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的需求;到2025年,100種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實現自主化,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并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使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的整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優先行動2:開發關鍵基礎材料并實現產業化:重點開發100種標志性關鍵基礎材料。
目標:到2020年,掌握大量關鍵材料的核心技術,實現關鍵材料的批量生產,自給率達到70%,基本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國家安全等領域的需求;到2025年,材料產業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絕大部分關鍵材料自主化,基本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優先行動3:開發先進基礎工藝:實施工藝與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同步推進,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加強企業工藝管理。
目標:到2020年,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使我國基礎工藝的整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部分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優先行動4:夯實質量技術基礎:實施技術標準體系創新工程,實施計量創新力提升計劃,實施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實施認證認可服務平臺建設專項
優先行動5: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及“四基”技術創新平臺:統籌部署,建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基地;整合資源,著力加強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支撐系統建設;分步實施,建設50家“四基”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
目標:到2020年,圍繞“四基”重點行業的發展,建成50家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到2025年, 建成完善的工業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建成100家“四基”重點行業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
優先行動6:培育專精特企業群體:培養百強“專精特”企業,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積極穩妥地推行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和綠色制造。
目標:到2020年,在“四基”領域細分行業中,培育3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專精特”企業,其中10家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到2025年,在“四基”領域細分行業中,培育10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專精特”企業,進入國際同行前三名。
優先行動7: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集群品牌,建立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集群配套能力,建立集群產業聯盟。
目標:到2020年,培育以軸承、齒輪、液壓元件、光電元器件為代表的1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各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到2025年,建成20個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銷售收入超過800億元的產業集群。
八、保障措施
將工業強基戰略提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設立工業強基專項基金、調整稅收政策。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促進國際合作、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